首屈一指的“大力士”!记者探访我国最大的海洋油气工程起重船
从2月18日凌晨开始,经过连续3天的紧张施工,截至目前,“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海上安装进度已经过半,平台东西组块的焊接作业已经全部完成。接下来,检验人员还将对焊缝进行全面“体检”,确保没有质量隐患。目前,栈桥吊装准备等后续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后,主作业船“蓝鲸7500”还将移动位置,前往两个平台的连接处,为栈桥吊装做好准备。
探访海洋油气工程起重船
“蓝鲸7500”
海上吊装作业,离不开起重工程船。“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吊装作业,主作业船是“蓝鲸7500”,它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油气工程起重船。跟随记者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个“大国重器”↓↓↓
“蓝鲸7500”全长241米,宽50米,甲板面积相当于近30个篮球场,能同时容纳300人工作生活。主要用于导管架、上部组块等海上大型结构物吊装,单臂最大起重能力达7500吨,是我国海洋石油工程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力士”。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它之所以能成为“海上大力士”,关键在于船头上红色的巨型吊机。红白相间的吊臂相当于它的胳膊,有100多米长,钢丝绳上挂着的吊钩,就是它的手,最大的吊钩能够吊起7000辆小汽车。这个巨型吊机不仅力气很大,还很灵活,吊机底座有个大转盘,需要50个人才能环抱一圈。里面有近900个滚轮,能够灵活控制吊机旋转方向,把组块精准放到指定位置。吊机最小的辅吊,它的挂钩一个手臂都环绕不过来,缆绳也很粗壮,一个胳膊同样抱不过来。
要指挥这个“大力士”工作,关键人物就是吊车司机,他们不仅需要技术过硬,还要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
中国海油海油工程“蓝鲸7500”机械副班长王凯:作业时我们不仅要盯着前方的工作现场,同时还要盯着60多个监控器,现场指挥随时会发出不同的操作指令,我们通过14个手柄操作不同的绞车,快速精准完成每一个动作。
要想完成海上大型吊装作业,除了吊机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艘船在海面下也暗藏玄机。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在船头的位置,这里有两根比手腕还粗的钢丝绳从船上深入大海,它们扎根到了近百米深的海底,让这艘船平稳地漂在海面上。这几天海上风浪比较大,而且船在不停地进行吊装作业,但是却几乎感觉不到晃动,很平稳。
中国海油海油工程“蓝鲸7500”锚机班长 张帅:我们一共布置了八根2公里长的锚缆,每根锚缆的拉力大概是380吨,只有它们才能让我们的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完成毫米级的吊装作业,更可以在八级大风下保持安全平稳。
“蓝鲸7500”投用16年以来,吊装总重量相当于50个“鸟巢”,10多次打破了国内吊装纪录,并且还保持着国内工程船安全工时的最高纪录。实现了我国300米级作业水深、30000吨级导管架下水扶正等关键吊装技术能力的自主化。
“深海一号”二期水下气井开发
完成全部高压井钻井作业
在“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海上安装工作按计划有序实施的同时,水下气井的开发也加速推进中。目前,高压井的钻井作业全部完成。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位于三亚市东南方向150公里的深水钻井平台——“蓝鲸一号”上,随着长达10米的钻杆从水下取出,意味着 “深海一号”二期全部高压井完成钻井作业,进入投用前的冲刺阶段。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是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开发项目,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500亿立方米,采用“水下生产系统+浅水导管架处理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远程操控系统”模式建设,分南、北、东3个井区打12口气井,其中3口井为深水高压井。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二期钻完井总监 王恒:高压井是整个项目最难的井,这口井也是我们项目的第三口高压井,地层绝对压力达到59兆帕,相当于高压蒸汽锅炉压力的5倍。最难的井攻克之后,后续进入一个平稳的作业阶段,更多的是全力冲刺把产能拿出来。
此次完成的高压井钻井深超过4700米,至此,“深海一号”二期项目钻井总进尺已超过50000米,相当于6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钻井作业整体进度完成90%,为项目按时投产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二期钻完井总监 王恒:作业的顺利实施,主要是对于深水复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思路。“深海一号”二期投产后,可使“深海一号”气田整体高峰产能提升50%。进一步加大深水油气在国内油气产量占比,对于推动海洋油气工业进一步挺进深远海意义重大。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 陈龙 张伟克 徐舒扬 李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