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这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科学梦想。如今,中国最新入列的科考船有望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

图片

  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东广州正式入列。

  “梦想”号总吨33000,长度179.8米、型宽32.8米,续航15000海里,可以连续不断地在海上工作120天,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艘具备11000米超深水钻探能力的钻探船。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他在贺信中强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用好这一重大科技装置,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拓展国际海洋合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

11月17日,靠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作为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领域的重大突破,这艘大国重器被寄予厚望。“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承担着深海资源勘探、大洋科学钻探和深远海科学考察等多项使命,对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推动深海关键技术攻关、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梦想’号获取的地球深部岩心样品,可为全球科学家了解地球板块构造、大洋地壳演化、古代海洋气候和生命演化等提供最直接的证据,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局长许振强说。

图片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的钻探设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超深水科考船被称为海洋科学界的“皇冠”。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可以帮助科学家实现哪些梦想?

  “钻穿莫霍面”

  “梦想”号将在今年年底前启航

图片

  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地壳像是鸡蛋壳,只有打破这层壳,才能深入研究内部的物质。然而,人类活动和科学探索一直局限于地壳表层。随着深度增加,钻探难度因岩石硬度、温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加大,人类从来没有成功打穿过这个界面。探索深海奥秘、向地球深部进军,一直以来是科学家们的共同梦想。大洋钻探船是全球深海探测高新技术的集成,是目前深入海底深部取样的唯一手段。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先后参与了大洋钻探国际合作计划,仅有三个国家建造过大洋钻探船,我国就是其中之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孙珍介绍,当时我国发起国际大洋钻探的目标是打穿莫霍面。人类“钻穿莫霍面”的梦想已近60年,实际上只钻透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深度。要想实现目标,一定要有新型科考船。

图片

“梦想”号上的直升机停机坪。王泽华 摄

  2017年,中国人自己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立项筹建。2021年11月,启动连续建造,并陆续完成主船体贯通下水、动力系统首次试航等关键节点,最终顺利交付使用。

  根据计划,“梦想”号将在今年年底前启航,按计划择机开展11000米钻探任务。

图片

全时全域立体探测观测监测体系。王泽华 摄

  可移动的国家实验室

  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

  这艘承载着全球科学家梦想的“梦想”号,船内是什么样子?

  作为全球最先进的大洋钻探船,整艘船核心之一的钻采系统高高耸立在船上。

  据“梦想”号监造工艺小组组长汪明鑫介绍,这是全球首台兼具油气钻探和取岩芯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主要特点是智能化、高度集成化。

  不仅钻探能力全球领先,“梦想”号还建有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船载实验室。

  实验室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涵盖海洋科学、微生物、古地磁等九大实验室,采用数字孪生等信息化技术,可实现钻采作业全过程监测、科学实验智能协同。

  “整艘船一定意义上是可移动的国家实验室,为避免样品运回岸后发生变化,在船上就能进行快速、准确分析。”“梦想”号监造组业务分组组长周洋说。

图片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基础地质实验室

  凝聚全球科学家力量

  加深人类对蓝色星球的认知

  如何最大限度用好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使“梦想”号真正成为让梦想成真的大国重器?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认为,要通过建立一个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发起由中国牵头的新一轮国际大洋钻探大科学计划,凝聚全球科学家的力量,使“梦想”号成为改变人类地球科学进程的利器。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许振强表示,11000米钻探是整个科学界的宏伟目标,需要一步一步来实现。希望通过“梦想”号能够加深全球对海洋、对地球的认知,共同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