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沪联合发布《邮轮绿皮书: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24)》,分析年度国际邮轮产业形势,并通过十大热点解析中国邮轮产业的最新走势与潜在趋势。

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商业首航。张海峰 摄

  【国产第二艘船坞制造周期压缩近8个月】

  中国邮轮市场是亚太邮轮市场最重要的推动力。目前自主建造和收购的中资邮轮有“爱达·魔都”号、“中华泰山”号、“蓝梦之歌”号、“蓝梦之星”号、“地中海”号、“鼓浪屿”号、“梦想”号、“招商伊敦”号等8艘邮轮。

  同时,邮轮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大型邮轮建造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成本控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造价超过50亿元人民币,从立项开始到最终建造完成,历时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标志着中国完成了船舶工业的最后一块拼图,完全覆盖世界上所有船舶和海上平台。由此,继意大利、德国、法国、芬兰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而绿皮书认为,我国需要在保证邮轮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和建造过程、提高材料利用率等方式来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预计2025年基本完成舱室推舱及内装安装,计划较首制船建造效率提升20%,其中船坞制造周期压缩近8个月,2026年3月底有望出坞,当年6月开始试航,当年底前命名交付,国产大型邮轮设计建造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发布

沪上老年学员在维京游轮中国区办公室参观。资料照片

  【外轮重返中国,民族邮轮立业】

  作为年度绿皮书盘点的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十大热点之一,国际邮轮公司重返中国市场,提振中国邮轮市场发展信心。目前,中国邮轮市场呈现了预订窗口期拉长、长航线受到追捧、高端房型受到青睐以及船上活动行前预订、年轻客群正逐渐成为邮轮旅游消费的主力等消费趋势,消费升级的趋势也很明显。MSC地中海邮轮成为新冠疫情后首个实现中国大陆母港启航的国际邮轮企业,皇家加勒比也将在中国市场部署更多的国际邮轮,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与期待。

  皮书盘点的另一热点是华夏国际邮轮有限公司成立,推动民族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了解到,华夏国际邮轮有限公司是我国邮轮运营的“国家队”、邮轮产业的引领者,立足宝山、辐射全国,提升服务央企邮轮运营总部能力,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族邮轮品牌。

  随着《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中英文版)在2024中国邮轮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如期发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汪泓教授表示,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邮轮企业提升服务品质,更要在技术创新、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下足功夫。她特别强调了政策在引领邮轮市场和拓展邮轮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作用,认为只有形成紧密的产业链生态,才能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邮轮企业应积极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运营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